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核雕名家介绍 >> 不一样的核雕师——李晓
李 晓
李晓,1979年2月出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现任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
唉?等等,不是要介绍核雕师吗?怎么出来个大学老师?别急,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核雕师与以往的有点不一样,继续往下看:
“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副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在苏州工艺美术学院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和传统雕刻研究工作,多年来一直进行苏式核雕的创作与研究,作品多次参展参赛并获奖,很多作品被国内外收藏爱好者收藏。
出生并成长在舟山村的李晓,从一开始就与“核雕”这门艺术结下了缘分。那时候舟山村有核雕三大元老:须吟笙、史阿筱、钟年福,他们手下的很多“小弟”在今天都已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核雕大师。李晓当初就是跟随史阿筱师傅踏上了橄榄核雕这条道路。
李晓收藏的史阿筱师傅的作品《寿星》
在跟随史阿筱师傅学习核雕的那段时间里,李晓接触到的是原汁原味的苏式核雕。那个时候学核雕可没今天这么容易,就连手中的刻刀每一把都要自己炼铁打磨制作,不像现在花钱就可以买到。
李晓早期作品《八仙》
“一套刻刀在李晓的手中不断的用旧到变新。”
后来,李晓离开舟山村进入大学直到进入苏州工艺美院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接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例如书法、篆刻、木雕、玉雕等等。不仅如此,现代美术的形态和创作思想也对李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持续的文化积累和艺术熏陶,李晓渐渐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核雕风格。传统工艺与现代美术在李晓身上发生了碰撞。
从下图可以看出李晓早期的罗汉造型还是很传统的模样,而现在的罗汉形象融入了很多现代写实风格。
李晓现在罗汉款式
李晓的作品从来都不拘于形式,秉持着“因核而雕”的原则,每一颗橄榄核雕刻出来的造型都不会是一模一样,造型会随着核型的变化而变化,一颗核到他手上你永远都不知道最后呈现出来的样子是什么。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足够的创造力是绝对做不到这么灵活自如的变化的。
李晓《包衣十八罗汉》长串局部
一个优秀的核雕师不仅要拥有高超的雕刻技术,更要有一颗对待自己每一件作品都要精益求精的心。例如下面这款李晓的《面壁达摩》,不仅把达摩的背影雕刻的协调自然,侧过来往里细看,目光尽头似乎还隐隐可见达摩的面貌。记得有位老师曾和我说过:“好作品就不怕放大。”李晓的作品就是这样,无论你将他的作品放大多少倍都有足够的细节和内容在那里,并且没有一丝杂乱的线条和模糊的结构。
李晓获奖作品《面壁达摩》
书法与核雕的结合是李晓多年艺术创作中的一项成就。我们可以看到,李晓的落款和别的核雕师只是简单写上自己名字不同,他为自己设计了一款“晓”字的印章式落款。四方的框内笔画疏密有度,线条强劲有力一看就是有书法与篆刻的基础。
李晓落款样式
李晓的字都是用雕刻刀一笔一笔雕刻出来的。以刀作笔,以核为纸,工具的变化丝毫不影响书写的发挥,李晓“写”出的字笔画抑扬顿挫、苍劲有力,线条粗细变化之间跌宕有致,可真的是“入木三分”。
李晓作品刻字部分欣赏
就连收藏证书都是李晓老师自己亲手书写的,每一份证书都表达了李老师对作品和有缘人的尊重。
李晓作品收藏证书
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李晓的精力不仅只放在核雕创作上,在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上也不断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2013年负责《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记录丛书》之《苏式核雕》的撰写,并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于2016年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李晓撰写并出版的《苏式核雕》
2015-2017年参与了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项目建设,负责《玉雕》、《核雕》两个项目的建设,《玉雕》项目被评为优质资源,2017年该项目被评为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李晓老师正在为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学员示范核雕雕刻工艺
李晓老师正与非遗传承人在一起探讨
李晓老师正在为“2018光福核雕技能竞赛活动”进行评选打分
一个成功的核雕师,不仅要传承一门手艺,更要有开拓与创新的精神,并对这门艺术心怀尊意。若只是一味的追求名气与金钱则失去的是自己的初心和对这门手艺的敬重,这样还能创作出什么更好的作品?也跟谈不上传承与发扬。
李晓老师的篆刻作品
李晓老师的木雕作品
也许是校园的围墙隔断了外面嘈杂的名利场,李晓从不关心自己作品的销量如何,能不能炒个高价,何时才能名声远播。他只是喜欢,喜欢雕刻、喜欢研究,雕完了就放在匣子里,等待它的有缘人。
© 2020-2023 苏州和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联系电话 Tel: 0512-65256255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苏B2-20170160
ICP备案证书号:苏ICP备10061710号-12